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消费的同时,也不断压缩着产品的更迭周期,热销产品同质化常态化。除了树立品牌壁垒,立足市场的企业无不都拥有将用户的需求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即“用户思维”。
在竞争白热化的个人消费领域,“用户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水泥为代表的工业生产企业是否也应当如此?笔者认为即使长期处于供不应求水泥企业也应有“用户思维”。
不同于个人消费领域用户的分散,了解用户需求严重依赖现代技术建立的大数据收集和分析平台。水泥行业的用户,也可以称为下游行业即混凝土行业。水泥最终要通过混凝土的形式才能用于建筑中,水泥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寿命,而需要什么样的水泥,混凝土这一“用户”自然具有发言权。
然而,多年前就有混凝土行业同仁反应水泥标准和发展方向与混凝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两个行业之间对于水泥细度认知偏差尤其明显。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院长沈晓冬曾接受中国水泥网采访时表示,对于水泥粉磨细度控制问题,需要站在混凝土应用的合理角度来谈。
长期以来,我国水泥行业普遍存在以强度论英雄、偏重于提高产量,而忽视水泥性能改善等方面的现象,这是与国际主要国家的差异。最新修订的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在编制原则中提到,优化水泥性能、适应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完善水泥组分相关规定,促进水泥规范生产;维持水泥多品种、多等级的先进性,满足社会不同需求。
对于水泥细度,新修订的GB175《通用硅酸盐水泥》将要求修改为”硅酸盐水泥细度以比表面积表示,不低于300m2/kg、但不大于400m2/kg。“;”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的细度以45μm方孔筛筛余表示,不小于5%。“
过去几年,由于需求的持续高位,供不应求现象时有发生。每逢旺季各家水泥企业大排长龙的景象各地普遍存在。混凝土企业虽然对于产品存在意见,但可选择的余地并不多。
然而,随着水泥需求的平台期的变化,本就产能过剩的水泥行业终究将会”供大于求“,作为下游用户的混凝土企业终究会用脚投票。届时,早早确定”用户思维“并指导实践的水泥企业将有更明显的竞争力。